《财富人生》的一次访谈中,主持人叶蓉问马云:如果(邵亦波)在2003年没有卖掉易趣,你认为淘宝有机会吗?
马云:这确实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,反正总体来说幸亏邵亦波去美国了。
叶蓉:如果那时邵亦波没有卖掉易趣,你会创立淘宝吗?
马云:肯定不会。
叶蓉:为什么?
马云:你见过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吗?
叶蓉:你是怎样评价邵亦波先生的?
马云:他是个神童,也就是说是天才,尤其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这一块,我只不过是踩在天才的肩膀上才有今天的成功。
叶蓉:你认为邵亦波最大的缺点是什么?
马云:就是太爱他的老婆。
叶蓉:爱老婆也是缺点?
马云:对一般人来说不是,对天才来说绝对是,如果不是他太爱老婆而选择离开,中国的电子商务绝对是邵亦波个人的江湖。
看完上述对话,很多不明就里的“年轻”读者们肯定一肚子疑问:邵亦波是何许人也,马云为何对其推崇备至?他因为老婆而离开,又是怎样一个故事?
“
跳级到哈佛的神童
在中国,学历被视为个人重要的“出生证明”。同为中国电子商务的鼻祖级人物,邵亦波和马云的“出生”有着天壤之别。
以北大为目标的马云,两次高考均“以较大分差错失”北大,最终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为专科生。而邵亦波,在学业上则像“开了挂”。
邵亦波1973年出生于上海,父亲是数学老师。邵亦波从小就是学霸,成绩长年在班里数一数二。
11岁那年,他参加首届“华罗庚金杯”少年数学竞赛,在150人中脱颖而出,夺得金牌。中学时期,他又先后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得10多次特等奖与一等奖。作为数学天才,邵亦波很快引发了各大高校的关注。高一时,上海交大向其伸出橄榄枝,让他直接去读本科。
然而,邵亦波没有接受交大的美意。就在周围同学愤慨其“饱汉不知饿汉饥”时,这个学霸直接跳级去了哈佛——哈佛给邵亦波提供了全额奖学金,他成了中国第一个以全额奖学金入学哈佛本科的人。
在大洋彼岸,邵亦波接着“开挂”。他相继拿下哈佛物理和电子工程的双学士学位,随即以22岁的“低龄”杀入华尔街。
1996年,张朝阳带着MIT的风投回国创立爱特(搜狐),这个消息刺激了邵亦波创业的欲望。为了稳固基础,他回到哈佛,攻读MBA学位。
商学院读硕士期间,邵亦波参加了很多商业项目,其中一项,是替新加坡政府寻找可以复制的美国成熟商业模式。调查中他发现,在百舸争流的互联网创新中,eBay网的模式特别好,它改变了C2C效率低下的旧况。邵亦波想:这个模式适合中国,因为中国的市场很没有效率。
于是1999年,邵亦波拒绝了数十万年薪的offer,带着不费吹灰之力到手的50万美金投资回到上海。
“
在巅峰期隐退
1999年在中国电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是年,马云在杭州城郊创立了阿里巴巴,李国庆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网上书店当当网,沈南鹏、梁建章们创立了携程,而邵亦波则在8月份创立了易趣网——这也是中国第一家C2C网站。
初创的易趣直接将邵亦波推向巅峰,其过往的天才事迹频繁见诸报端,媒体称其将引领中国电商创造新时代。
身处舆论核心、拥有海归背景的邵亦波,压根没有遇到“泥腿子”创业者们的烦恼。当时大家都是免费模式,马云花光了账上的50万,找融资处处碰壁;马化腾则看着每天蹭蹭往上窜的OICQ注册人数,为服务器的钱愁得寝食难安。
彼时的易趣,都是资本“倒贴”着往里挤。刚成立4个月,邵亦波就从3家美国PE处拿到了650万美元,半年时间不到,路易威登又顶着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大势,“强行”领投2050万美元。这笔钱还没花完,“老师父”eBay又找上门来:我看你很有想法,跟我学做电商吧。言毕投了3000万美元。
在资本的强势推动下,易趣在日益增长的电商业中不断做大,行业占有率一度超过80%。
马云曾回忆称:当时对易趣很“恐惧”,虽然后者专注C2C,阿里巴巴做B2B,两者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,但马云总觉得易趣称霸C2C行业后,会扩张至B2B,侵蚀阿里的地盘。于是,他秘密成立了一个专项小组,研究易趣的模式和手段,这一“间谍工作组”后来成了淘宝的基础。
然而,就在易趣风光无限、对手只能仰望之际,剧情却上演了180度逆转:2003年,邵亦波决定卖掉易趣,eBay以2.25亿美元的价格,收购其剩余全部股份。
消息传出没多久,淘宝正式成立。
“
为妻子卖掉易趣?
这之后的故事,想必大家都很熟悉。
收购易趣后,eBay总裁梅格-惠特曼来中国,称“将在中国投入最多的资金和精力,因为中国会是eBay全球最大的市场。”
一番豪言壮语后,eBay易趣在正面战场上被淘宝压得喘不过气来。2005年,淘宝超越易趣成为行业第一,此后,eBay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,直至彻底退出中国。
如今看来,在这场战争中,易趣几乎没有任何机会。2005年,马云从杨致远处拿到了10亿美元的巨无霸融资,随即打出了一套宗师级别的套路。淘宝不仅坚持免费,还推出了旺旺(沟通)、支付宝(便捷支付)、论坛等一系列创新。而同时期的易趣,却守着官僚的作风没有丝毫改进。
剧情随即发展至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。站在胜利者的位置,马云秀了一波情商:有对手的时候,他自信甚至自负,经常口出狂言;对手一退出,立马切换谦逊、大气的一面,疯狂吹捧一波对手。
就在众人感慨完“一位天才就此退隐”、相关讨论亦渐渐消失时,2007年,回到中国的邵亦波却给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答案:卖掉易趣是因为妻子。
这个消息引发了轰动。中国的商战“秘史”上,第一次有家属进入舆论的中心。而堪比小说的“要美人不要江山”桥段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“
金童玉女的爱情故事
邵亦波的妻子叫鲍佳欣,来自台湾。
和邵亦波一样,鲍佳欣也是个学霸,她托福考了660分(满分677),打破了当时台湾的纪录。去美国前,鲍佳欣已经顶着“英语小魔女”的称号出了不少教育书籍,还是电视台教育节目的主持人。台湾大学毕业后,鲍佳欣拿到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奖学金,赴美攻读硕士。
两人结识于哈佛,邵亦波至今仍记得初见鲍佳欣的感觉,他称自己head over heels(神魂颠倒),一见钟情。相反,鲍佳欣却觉得邵亦波“聒噪且一直耍酷”,有点讨厌。
邵亦波显然不会因此放弃。第二天,他就匿名给对方发了一封电子邮件,内附一首拜伦的情诗。之后,他软磨硬泡并展开美食攻略,不断邀请鲍佳欣吃饭。从法式、西班牙到阿拉伯、阿富汗等各国美食,他们吃遍了整个波士顿。期间,邵亦波终于“得手”,确立了恋爱关系。
邵亦波透露称,自己义无反顾回国创业,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出于这份感情。鲍佳欣毕业后返回台湾,邵亦波也无心留在美国,因为地理位置上,大陆要近得多。
创立易趣初期,两人分隔两地,导致邵亦波在事业上有所分心。他们每天都要打两、三个小时的电话,每个月光手机账单就超过1000美元。
起初,鲍佳欣的父母很反对,还一度认为邵亦波是“间谍”。但在两人的坚持下,这段感情终于修成正果:经过3年的恋爱发酵,邵亦波一举求婚成功,抱得美人归。鲍佳欣随后同父母迁居上海。
就在这一故事以男方“爱情事业双丰收”为happy ending之际,噩耗突然降临。2003年初,鲍佳欣的父亲因为身体原因,在上海去世,整个家庭陷入悲恸。
以泪洗面的鲍佳欣希望离开上海这个“伤心地”,前往美国休养一段时间。邵亦波同意她的决定,却又非常担心妻子的身心状态。经过数个日夜的天人交战,邵亦波决定陪妻子共渡难关。这一决定,最终促成他卖掉易趣。
以上,就是广为流传的“爱美人不爱江山”的故事。然而,站在财经媒体的角度,我们认为:家庭固然是主要因素,但企业的权力纷争同样是邵亦波离开的重要原因。
幸运和不幸总是相对的。如前文所述,邵亦波虽然没有经历过马云、马化腾苦寻融资的痛苦,但他也没有享受到后者们主导决策的权力。孙正义、杨致远始终尊重马云在阿里巴巴的地位,IDG、李泽楷、MIH也没有对马化腾的决策指手画脚。
eBay则不然。第一次投资后,eBay便长期谋求易趣的管理层,并先后指派韩国人、德国人担任COO、CFO等重要职位。很多决策上,邵亦波和美国eBay相悖。比如eBay主导易趣的服务器迁移至美国,整合所有平台、用户至美国,导致网站的速度、本地用户的功能化设计受到很大影响。当时曾有媒体就此“质疑”邵亦波,后者则在沉默后摇头,没有作答。
在类似的分歧上,邵亦波虽然不忿,却无能为力。在一轮又一轮“简单”的融资中,他逐渐丢失了主导权。易趣的相关决策,从双方协商,到eBay主导,资本的野心愈发显露。这一纷争,导致邵亦波在家庭遭遇变故后,毅然放弃易趣的事业。
“
“悟道”与回归
卖掉易趣后,邵亦波称自己“边生活边修炼”。简而言之,就是一边“做饭带孩子泡尿布”,一边“思考人生哲学”。
在“修炼”中,他找到了两个方向:所谓快乐,第一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。不管是爱情、亲情、友情,还是大爱,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决定的。很多人赚钱的目的是让别人爱他、崇拜他、尊重他,归根结底,都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感情。所以人的追求不能本末倒置,将赚钱作为唯一目的。
在思考间,邵亦波找到了方向:回归事业、追求自我实现,但前提是保证家庭幸福。他说:“商业上的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,我很崇拜家庭幸福的人。我自己内心想做创业家,但是创业会牺牲很多东西,现在我还没找到值得我放弃一切、毫无保留地去做的事情。”
于是,回归事业的他,更多扮演“陪练”的角色。2006年,他先后创立宝宝树(Babytree)和医药销售公司诺凡麦。和易趣时期不同的是,邵亦波只负责投资和大方向,不涉及具体管理。以此为延伸,2007年,他又携手张颖创立经纬中国,成为一名真正的创投人。
尽管“事业只放在第二位”,但天才邵亦波在投资领域依旧表现出众。近年来,经纬中国相继投资了安居客、暴风影音、博纳、猎聘网、饿了么、陌陌等行业中的领军企业,收益颇丰。
但天才的“桎梏”仍在。在被问及投资诀窍时,邵亦波的回答居然是:如果她(鲍佳欣)说这个项目好,我才会继续看下去。如果她说不好,我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由此可见,其“更爱美人而不是江山”的本性没有丝毫改变。按照马云的说法,这一点是邵亦波成就霸业的最大“阻碍”。
对于这样的说法,邵亦波或许会一笑置之。虽然没有成为“马云”,但站在人生的角度看,邵亦波一直是赢家。
来源:华商韬略(hstl8888)
作者:华商韬略|华商名人堂 陈光
评论列表